烈士紧握82年的照片修复了!科技让历史影像“重生”-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4 06/ 19 09:40:44
来源:新华网

烈士紧握82年的照片修复了!科技让历史影像“重生”

字体:

  新华社西安6月18日电(记者蔡馨逸 孙正好)随着液雾不断喷洒,显现加固剂从照片背面逐渐渗透,原本如粉末般破碎模糊的照片开始变得清晰,显现出一位女青年含笑的脸庞。近日,在陕西师范大学感光与纸质等多种材质档案保护重点实验室的修复与加固下,这张被烈士紧握82年的照片再次还原在世人眼前。

  修复前后的照片对比。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2024年4月10日,河北省肃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迁移雪村战斗牺牲烈士遗骸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一名无名烈士双臂交叠搭在胸前,胸前有一枚锈迹斑斑、沾满泥土的小圆镜框,依稀可以看出镜框中是一张年轻女性的照片。

  “照片中女子与这位烈士的关系已无法确定,但毫无疑问她是烈士牵挂的人。复原女子容貌能为确定烈士身份和寻找烈士亲属提供线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肃宁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袁树凯说,雪村战斗是1942年发生在肃宁县雪村附近的一场八路军反侵华日军围剿的斗争,众多八路军指战员壮烈牺牲,“确定烈士身份,帮助他们找到亲人是我们的责任”。

  4月28日,经过真空封存的照片被送到了陕西师范大学感光与纸质等多种材质档案保护重点实验室。“照片被粘在两片玻璃之间,相纸老化降解严重,正面影像层已经附着在玻璃上,疏松酥粉、模糊不清,几乎一触即碎。”该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李玉虎说,“经过研判,我们选择用微米级的液雾喷洒在照片背面,让显现加固剂慢慢渗透到影像层,修复的同时增强照片的强度与韧性。”

  在一上午的修复与等待后,这张照片原貌得以重现:女子面容清秀,嘴角微翘,头戴月牙形发饰,身穿翻领外套。

  这并不是李玉虎团队第一次修复革命档案文物。1983年,从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李玉虎被分配到陕西省档案馆负责修复历史档案。从一份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纸质档案开始,李玉虎一干就是41年,从纸张到照片、底片、电影胶片,他修复的范围越来越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老照片修复过程。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照片、底片、电影胶片等感光影像档案出现影像劣化消失、乳剂层龟裂起翘成渣和‘醋酸综合症’等问题,于是从1990年开始系统研究病害的成因和治理手段。”李玉虎说,经过十年时间的反复试验,科研团队终于发现病害照片、底片的乳剂层存在一种微纳米尺度粗糙界面,导致光散射效应,掩蔽原貌,“就像原本光洁透明的玻璃变成了粗糙不透明的毛玻璃”。

  找到“让不透明的毛玻璃变为透明玻璃”的新机理,又用了数年时间,最终研究团队创建出“稳定材料加固与光学显现协同恢复影像原貌”等新技术,系统地解决了感光影像档案保护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创新技术为支撑,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照片得到修复,形成了宝贵的历史影像档案。

  老照片修复对比。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除了对感光影像档案进行修复保护,李玉虎还设计出具有防火、防霉、防虫、防酸等性能的胶片包装材料。“感光影像档案保存了真实历史原貌,通过科学技术,恢复和保护真实历史是我们的使命。”李玉虎说。

【纠错】 【责任编辑:张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