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景区永宁门文化广场(无人机照片)。 记者 刘潇 摄
汉唐气象,活力今朝,千载风华,一城尽收。这里,是古之长安,今之西安。
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西安“不出所料”再度跻身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列,而品读古都的方式也愈发多元。身着华服流连于灯火街巷,跟着草根乐队一起摇摆,在一座座博物馆里“看见”秦月汉关……“从不同角度‘打开’西安,你会读到一本厚重的人文史书。”长假结束临别时,来自武汉的游客张莹在朋友圈里如此写道。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西安提出“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的目标。坚持守正创新、厚植文化沃土,西安持续加强文脉传承,文艺创作新潮涌动,文化旅游出圈长红,对外交流方兴未艾。古都持续“上新”,一座人文之都正在加速崛起。
文韵悠长 贯通古今
长安是什么样的?古人曾以诗词描摹。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是长安城的恢宏;“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长安城的气魄;“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是长安城的魅力。
千百年后,今人吟诵着经典,亦能从青砖黛瓦、古楼高墙中触摸长安城的风骚。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西安市登记在册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24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8处,各级各类博物馆159座。
展览上的秦始皇兵马俑。 记者 李一博 摄
今年5月开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标注着古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刻度。置身其间,石铠甲、鎏金铜蚕、汉代古船“丝路一号”……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秦汉文明发展的脉络跃然眼前。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说,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创建、以儒学为主体的政治思想的奠基等,都发生在秦汉时期。秦汉馆的使命就在于集中展示秦汉文明,引导观众坚定文化自信。
不只是在博物馆。在西安,文物多如繁星、散落全城:市中心的明代钟鼓楼,朝迎日出,暮送夕阳;大雁塔、小雁塔,遥遥相对,雄伟端庄;兵马俑与华清宫千年相伴,金戈铁马与风花雪月交相辉映……
为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遗存,《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中明确,西安将在体现文化传承的理念下,保护明清古城(历史城区),以及隋唐长安城遗址区、周秦汉都城遗址区、秦汉栎阳城遗址区、西汉帝陵遗址区、骊山—秦陵遗址区和城南川塬郊野文化区,打造贯通古今的世界人文之都。
久久为功,这张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出西安火车站北望,根据考古实证和历史记载复建的唐大明宫丹凤门巍然矗立。有“千宫之宫”之称、占地3.5平方公里的唐大明宫,是明清故宫的四倍有余。眼下,这里已成为国家遗址公园,文物、森林、遗址完美融合,是游客的休闲胜地和城市的中央公园。
“来到这里,你会走李白走过的路、闻白居易闻过的花香。”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副主任颜可说,在坚持文物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遗址区做了48个古建筑的数字化复原,并结合各类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游览。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古今一脉,文韵悠长。在西安,历史文化从不是书本中冰冷的存在,而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城市建设共生共荣。
登上西安城墙,一副VR眼镜便能让游客从“高空”俯览古城;一场灯光数字投影,就让“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
在西咸新区,占地302平方公里的秦汉新城里,一条串联起秦咸阳宫遗址、渭北9座西汉帝陵的文物主题游径“大汉紫道”蜿蜒而去。市民李刚常常在此骑行,一路邂逅秦宫汉墓,“就像和历史对话,这种‘穿越感’让我着迷。”
丰富的文化宝库,是无与伦比的独特标识,也是文化创新的坚强基石。
肉夹馍成了毛绒玩具“绒馍馍”,兵马俑化身“壹秦”公仔,“长安八景”还可以“戴”在手上……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IP,正通过可观、可感、可体验的文创产品与世界分享陕西。
“文化遗产不只是厚重、肃穆的,也可以是萌萌的、有生活气息的。”文创品牌“塔宝”主理人邹晨说。将矗立千年的大雁塔化身为带有表情的毛绒制品,“塔宝”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文旅融合 新潮出圈
修筑皇城、保护秦王、获得封赏、告别爱人、征战沙场……以残酷的古战场为开端,观众跟随“黑夫”的一次次人生选择,不断深入秦朝的历史长卷。与此同时,坐席也随着剧情发展向前移动,在声光电、水雾风等科技手段配合下,新的舞台篇章不断开启。
这部由陕文投集团出品的超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赳赳大秦》,9月27日在西安首演即出圈。国庆长假期间,该演出接待游客2万余人,稳居多个演出榜单西安第一。
演员在超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赳赳大秦》中表演。记者 张博文 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创作的不竭源泉。《赳赳大秦》以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云梦睡虎地秦墓黑夫木牍’为灵感,耗时6年筹备,展现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波澜壮阔。”陕文投集团西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庞博说,演艺首创行进式坐席,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局限,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秦人奋斗、秦国崛起、华夏统一的大历史。
《赳赳大秦》的走红,是西安文旅市场火爆的缩影。在数字科技赋能下,从剧场、景区到街区,新场景、新玩法、新体验接连涌现,突破历史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抵游客内心。
演员在位于西安市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进行“唐潮”系列沉浸式表演。 新华社发
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人声鼎沸,十多场唐文化演艺轮番登场,盛唐繁华尽现眼前;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秋景宜人,“李白”“唐僧”与游客相互致意;《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里,实景、演员与数字技术共同呈现一场穿越大唐的探案之旅,成为新晋“顶流”……
“跟着剧中人物一起回到唐朝去探案,一切就像真的一样!”作为同名电视剧的粉丝,来自山东的游客苏先生终于“打卡”了期待已久的《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置身灯火辉煌、人群熙攘的场景,就明白那些气势恢宏的唐诗从何而来。”
融合热门影视IP、历史文化、国潮文化与先进的全感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今年年初在西安运营后迅速火爆,年内将在全国25个城市落地。
“西安既是满城文化的千年古都,又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选择与西安的公司合作,并将首店放在西安,正是希望借助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数字文旅项目的最大效能。”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航说。
承载周秦汉唐悠悠文脉,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西安文旅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前不久,西安提出培育打造XR产业链,将在打造XR终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应用示范基地的同时,建立文化文物资源授权开放机制,推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XR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开拓文旅融合的新赛道。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李瑛说,根植于文化底蕴,不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西安文旅的魅力在于为传统赋予时代活力,为游客注入人文精神。
文艺求变 精品迭出
“延水浊,延水清,情郎哥哥去当兵。当兵啊要当抗日军……”80多年前,爱国青年唱着《延水谣》奔赴抗战前线。这个国庆假期,话剧《延水谣》在全国多地巡演,演绎延安时期鲁艺师生以文艺为武器的爱国豪情。
与此同时,在手机屏幕中,微短剧《尘封档案之秘密图纸》用扑朔迷离、层层反转的剧情,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反特斗争一线的惊心动魄,登上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微短剧国庆档推荐片单。
无论是传统舞台剧,还是最时尚先锋的微短剧,其创作理念和人文内核一脉相承。
“发端于悠久的人文历史传统,延续了延安时期红色文艺的基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变迁,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作为《延水谣》创作方、《尘封档案之秘密图纸》出品方之一,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顺应时代新形势、新需求,我们也在创新求变,力求创作出人民满意的文艺精品。
演员在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上表演《大美秦腔》。记者 邹竞一 摄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再到灿若星河的唐诗名篇,文艺的种子在三秦大地历经千年已然亭亭如盖。近年来,在这片热土之上,文艺更以丰富的面貌展现时代活力:小说《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获得茅盾文学奖;影视作品《红高粱》《老井》《装台》让西部的故事闪耀银幕;话剧《麻醉师》《柳青》《主角》斩获文华大奖并在全国巡演;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火爆出圈,将诗意古都完美呈现……
一部部作品之外,文艺的气息也在这座城市静静流淌。
在西安城墙门洞里,马来西亚游客郭憓恩跟着音符跳跃轻轻摇晃身体,街头民谣乐队的演出让她沉醉。
“一边是古老的城墙,一边是年轻人在歌唱,这样的场景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郭憓恩说,自己对西安之旅的期待原本只是文物古迹,没想到会有这样古老与现代融合的体验,“当历史与现代共同前进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国家将会走得很远。”
在大雁塔脚下,赵季平的《长安别》与《龟兹舞》接续上演,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与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睡》曲调悠长。2013年以来,西安交响乐团户外公演每年9月在大雁塔脚下免费演出,成为市民游客的文化盛宴。
“我们希望将交响乐、地域文化和现代传播手段相融合,打破古典音乐与普通观众间的高墙,传递美好感情和向上精神。”西安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周虎翼说。
在游客聚集的大唐不夜城、钟鼓楼广场等地,身着古装的“对诗人”与游客你一言我一语吟咏诗词。西安街头上演的“诗词大会”,从线下火热到线上,成为互联网上的“流量密码”。
“诗与长安相得益彰,这是一份属于古都的浪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研究员崔凯说,“对诗热”成为西安的文化现象,既是人们回望大唐盛世,也是当代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文明互鉴 对话世界
今年6月,在位于西安曲江的大唐芙蓉园内,鼓声阵阵,丝竹声声。一场融合西安鼓乐、仿唐乐舞的大型唐代宫廷燕乐《鼓》,仿佛打开时光通道,让人们回到气势磅礴的盛唐时代。
观众席上,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法国、埃及等19个国家的百余名在华留学生沉浸观看,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乐师们教留学生辨认笙、箫、中阮、筚篥等古典乐器,现场欢笑不断,其乐融融。
作为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艺形式,西安鼓乐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其结构恢宏、风格雅致的特点,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
“中国的古典音乐有气势、很动听,很多乐器我们是第一次看到。”泰国留学生陈懿明说,尽管大家来自不同国家,但文化却为彼此架起了心心相通的桥梁。
转向地球另一边,来自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惊艳世人。今年以来,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与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共同在马耳他举办“千年古韵 意览长安”文化活动,长安花灯在马耳他桑塔露琪亚市“静园”点亮。
当地居民唐古纳·德说,中国纹饰的花灯给他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享受,浓浓的中国风氛围,让人仿佛置身长安街市。
无独有偶。在9月末举行的2024中法时装周上,“周原衣语——周文化服饰秀”甫一亮相便引发热议。活动现场共展出了40套服饰,以富有东方美学气质的时尚手法,诠释出周朝服饰文化内涵。
活动主办方之一、陕西旅游集团董事长周冰说,企业致力于将更多文旅产品与时尚、科技相结合,努力创造文化自信的“陕西样本”,让世界更多了解新时代的中国。
一张张国际人文交流的金色名片正在不断涌现。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今年5月,陕西已在5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489场次文物展览;西北大学考古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远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中外联合考古;2023年,亚洲2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文化遗产合作平台愈发宽广。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表演。记者 邹竞一 摄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日前在西安落下帷幕。比利时影片《紧握的拳头》获得最佳影片,《里斯本丸沉没》获得最佳纪录片……本届电影节共吸引来自136个国家和地区的2065部影片报名参与竞赛单元,邀片国家数量、影片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全球800余家主流媒体,也将目光投向本届电影节的举办地。日本共同社、韩联社报道称,西安见证了东西方文明长期的交流互鉴,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繁荣、鼎盛,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物和珍贵的丝路精神。
多家海外媒体盛赞,电影节开幕式展现了生动绚丽的光影画卷,表演跨越了语言、种族与文化界限,传递了中国“和合”文化的理念,彰显了古城西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宽广的国际视野。
“丝路光影始终有不变的坚守,那就是肩负起‘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独特使命。”陕西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石香莉说。
亦诗亦画,亘古亘今。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正将新时代的人文故事讲给世界。(记者 陈晨 姜辰蓉 蔡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