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清澈甘洌的汉江水越过崇峻的高山、广袤的平原,一路北上润泽京津冀豫。
10年来,这项“世纪工程”累计向受水地沿线26座大中城市,输送超680亿立方米洁净水源,超1亿人口直接受益。
作为“南水”供应的重要来源,10年间陕西安康全力守水护水,不断提升生态颜值,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为绿水青山“镶上”产业旺、百姓富、生活美的“金边”。
守水护水永续北上
位于安康高新区的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是汉江生态保护的“超级大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的第二年,安康组建了该中心和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平台将全市128家重点污染源的420个视频监控点位、水利气象运管系统、网格管理员和河长等信息全部接入,并实时展现在大厅屏幕上,以便24小时监管,实现紧急时刻统一调度。
“监测数据定时更新,一旦发现异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转办预警。”中心副主任何勇介绍,中心成立以来,转办涉水异常数据325起,成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22起。
为让这杯“南水”永远清甜,在工程通水后,安康迅速从“掘井人”变身“守井人”,为大小河湖配齐“贴身管家”、创新机制构建守水责任闭环、投资百亿开展专项治理,千方百计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水环境质量持续向优、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绿色名片魅力彰显。安康相继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
生态产业“双向奔赴”
一泓碧波三千里,为北方送去源头“活水”的同时,也为安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增量。
黄姜加工生产这个曾经的高污染产业,如今在白河县焕发新生,成为全市绿色循环产业的一座标杆。
2005年,陕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永宏化工”进入白河县,从生产黄姜水解物发展到规模生产黄姜皂素。2014年,该企业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一套污水废气处理系统。2016年,该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研发“黄姜深加工废水废渣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将皂素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进行二次利用,制成复合碳源、碳基营养肥及沼气。绿色转型后,公司很快打开新局面,年加工黄姜4万吨,年产药用皂素300吨。
通水10年间,安康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85%。目前,安康正加快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让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
“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12月5日,宽阔的湖面上,一艘满载游客的画舫缓缓驶向瀛湖镇桥兴村的“唐家链子”。游客们被眼前的美景吸引,纷纷发出赞叹。
过去,桥兴村村民大多以养鱼为生。高峰期,瀛湖网箱超过3.5万口。“当时湖水水质很差,在岸边隔着老远都能闻到一股腥臭味。”桥兴村党支部书记唐汉邦回忆说。
2017年,安康全面取缔网箱养殖,所有渔民“洗脚”上岸。自此,生态得以修复,桥兴村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子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布设了12个垃圾投放亭、1个垃圾集中回收站,将所有旱厕改为三格化粪池,村道绿化亮化,老旧房屋改造和提升,彻底告别了‘脏乱差’的模样。”唐汉邦说。
渔民上岸后积极发展高山茶、低山果、沿湖民宿和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
这样的幸福样本在安康还有很多。安康把生态保护与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百姓幸福相贯通,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不动产”,绿水青山已然变成百姓的“幸福靠山”。(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