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一场主题为“龙头牵引 聚光陕西”的光子产业链专场路演暨供需对接活动在陕西西安举行,来自苏州、无锡等地的光子企业轮番登场,它们带着涵盖天车、检测等诸多领域的前沿技术与成果,精准对接陕西当地光子产业需求。
近年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秦创原”)澎湃发力,成为驱动该省未来产业崛起的强劲引擎。加快建设21个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被列入全省年度重点任务清单。从宏观布局到微观落实,陕西正不断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科创产业蓬勃发展
“从2021年启动‘追光计划’至2024年推进‘跃迁行动’,陕西光子企业从不足100家攀升至320多家,产值增速连续两年超50%,2024年光子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后业务负责人张亚飞说,“困扰陕西的光子企业人才外流现象已基本扭转,正迈向企业做强的新阶段。”
如今,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西咸新区与铜川市为两翼的秦创原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格局稳固。
2021年3月,陕西启动秦创原建设,集全省之力推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2024年9月,光子、氢能、智能网联等首批6个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正式亮相。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马云说:“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更是秦创原新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
“我们构建的高端制造智能无损检测模型平台,已跻身国内人工智能应用前沿行列,并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获一等奖。”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公司成立于2019年,通过出让1%股权,换来秦创原场地免租、融资对接等支持,成为首家加入秦创原“合伙人”计划的科创先锋。
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从“为火箭做‘体检’”起步,5年间跑出“火箭式”发展加速度,成为秦创原助力科创企业腾飞的生动样本。
过去一年,陕西深耕秦创原建设,全方位推进升级扩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成效显著。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升至72.20%、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5%,领跑西部。秦创原建设入选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所发掘的典型经验范例。
区域协同焕新生态
1月9日,宝鸡市凤翔高新区传来喜讯:国内首架液氢驱动吨级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试飞成功。
坐落于陕西西咸新区的陕西同尘和光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为此次试飞提供了飞行器用液氢储供系统和液氢加注服务。“使用液氢作为燃料,有望让无人机单次续航突破1000公里,极大拓展了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潜力。”该公司负责人李永新说。
自2024年8月起,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先后获批建设无人机、氢能、智能网联、机器人等多个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局长刘高波表示:“以无人机产业为例,我们在全省率先发布了行动方案及支持政策,并协同全省各地市低空经济产业链群,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发展,未来有望形成‘聚集区引领、多点支撑、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
以榆林市靖边县为例,其依托与秦创原共建的创新平台,加速推进无人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目前,靖边县低空经济产业园已建成占地5000亩的通用机场,并坐拥5000平方公里不限高试飞专用空域的无人机试验测试中心。靖边智能无人系统和通航产业科创中心主任王鑫说:“仅2024年就吸引了40多家无人机公司纷至沓来,全年测试超1000场次。”
近年来,秦创原通过建立省市县园多级联动机制,“一区一策”布局资源,构建起贯通“科研—中试验证—孵化—产业应用”链条的产业创新“小生态”,持续放大引领效能。
马云表示,陕西后续将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实施80项“四链”融合项目,推广“西安研发、地市制造”模式,拓展产业协同版图,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全方位加大科技合作交流与招引力度,奏响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强音。(记者 王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