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爱好者前往砖雕馆向倪朋辉(右二)请教砖雕技艺
王粉团(左一)正在院子里扎灯笼
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围绕“非遗过大年”主题,日前记者走进长安区探访非遗的传承与“焕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古老的技艺在指尖绽放光彩,绘就长安非遗画卷,让人感受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
花灯、竹灯
手艺人用心编织“年”的模样
春节前夕,家住西安市长安区砲里街道西垇村的王蒲芳忙得不亦乐乎。作为长安砲里年节花灯习俗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每年都会受邀携带自己的作品参加西安城墙灯会,为大家展示这项古老的技艺。
花灯又名“灯彩”“灯笼”。挂花灯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了解,农历正月十五“张灯”的习俗可追溯至汉代。汉武帝在上元日设坛祭祀,终夜点灯照明,而后民间纷纷效仿。唐代花灯更是大放异彩,赏灯活动规模浩大,盛极一时。
走进王蒲芳家院子,记者看到室内外摆放着盆盆灯、提篮灯、龙凤灯、狮子灯……这些风格各异、形制精巧的花灯是79岁的她亲手制作的。
王蒲芳的身边,摆放着制作花灯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工具,竹篾、彩纸、剪刀、糨糊……“砲里花灯最大的特点是手工纸糊,灯笼的骨架用竹篾固定,其余的均为彩纸裱糊。”王蒲芳告诉记者,制作莲花灯要经过搓纸绳、选竹皮、裁尺寸、绑灯架、染花、压花瓣、打凿灯围、用糨糊糊灯笼、层层晾晒等几十道工序。
“砲里花灯的一大特色是就地取材。”王蒲芳说,砲里街道办附近就是鲸鱼沟,这里生长的竹子是制作花灯骨架的上好材料。竹子皮薄有韧性,易弯折,可塑性很强。用这里的竹子做的花灯轻巧灵动,大人小孩都很喜欢。
除了西垇村的花灯,砲里街道还有伯坊村的竹编灯笼(以下简称“竹灯”)。作为“千年古村”,伯坊村的竹编技艺历史悠久,传承400年的竹灯“火轱辘”是非遗瑰宝。
伯坊村王安学夫妇是村里有名的手工灯笼“夫妻档”灯笼匠。
今年67岁的王安学,从20岁起就沿袭祖辈传下来的手工扎灯笼手艺,逢年过节做灯笼,他已坚持40多年。“按分工,他主要做收尾的活,我负责编织,快的时候一天最多能做25个成品灯笼。”王安学的妻子王粉团说。
在传承中创新,近年来,手艺人在传统“星星灯”“火轱辘”的基础上,又创新推出大号和特大号竹灯,在城乡各处凝聚节日喜庆氛围。一片竹林,一把篾刀,手艺人用心编织着“年”的模样,也让非遗竹编灯笼手艺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传承下来。
在长安区砲里街道,竹林是馈赠,篾刀是传承工具,竹灯是智慧结晶。非遗竹编手艺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展现着传统竹编文化的精彩。
长安砖雕
“飞”进寻常百姓家
在长安区滦镇街道鸭池口村有一座砖雕馆,漫步其间感觉更像是一座博物馆。
砖雕馆的创办人是长安砖雕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5后”青年倪朋辉。凭借精致细腻的砖雕技法,他的砖雕作品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随着43款文创产品陆续推出,倪朋辉让长安砖雕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介绍,长安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广泛应用于砖瓦建筑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工艺步骤主要包括:制砖、打样、打坯、出细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结合着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建筑环境,长安砖雕不断推陈出新,已从过去的建筑构件发展成多种形式,大到背景墙、玄关,小到茶台、承壶、练字砖……作为一种室内美学,砖雕作品已“飞”进寻常百姓家。
“今年是乙巳蛇年,我们特意创作了‘灵蛇献瑞’和‘画蛇添福’砖雕作品,并与拓片融合,小巧便携,深受年轻人喜爱。”倪朋辉说,与以往砖雕作品不同,两幅“蛇”主题的砖雕作品利用拓片技术,用白色打底、红色勾边,以黑色为背景,为萌态可掬的卡通蛇增添了神秘色彩。
在倪朋辉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浮于表面,而应该沉下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因此,他依托短视频平台,通过拍摄视频及直播等方式,要让更多人喜欢长安砖雕。
“我经常邀请村里和邻村的手艺人一起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组织长安砖雕、书法笔会等活动,让艺术在乡村生根发芽。”倪朋辉说,在研学活动的带动下,近年来,他还开发出了具有陕西艺术特色的秦礼砖雕艺术茶台。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并关注长安砖雕,倪朋辉发布在网上的砖雕教学视频已吸引了大批粉丝,一些爱好者还专门前往砖雕馆向他请教砖雕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化身“指尖经济”后,长安砖雕也助推着当地的乡村振兴。
差异化保护策略
让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长安区非遗资源丰富多样,涵盖表演展示、传统技艺、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长安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长安区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个,已建立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48个。
针对不同类型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长安区采取差异化的保护策略。
对于表演展示类项目,如长安道情等,长安区通过举办各类展演活动,为其搭建展示的舞台。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不仅让观众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也为传承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让表演艺术在舞台上得以延续和升华。
对于传统技艺类项目,如楮皮纸制作技艺、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等,长安区实行生产性保护传承。鼓励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生产特色产品,既实现技艺的传承,又创造经济效益,让传统技艺在生产实践中扎根生长。
对于民间文学类项目,长安区巧妙利用实物载体或历史遗存,精心打造文化旅游景点。
与此同时,长安区通过建立何家营鼓乐、楮皮纸制作技艺等项目传习所,为非遗传承提供固定的场所;通过命名长安区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长安道情等项目传承单位,让非遗传承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传承人的存在是确保非遗薪火相传的关键。为了让非遗代表性项目后继有人、发扬光大,长安区建立了完善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目前,全区已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60余人,并给予资金补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支持。
除了非遗进校园、进课堂,长安区还成立6个区级非遗传习所,在长安文化中心建立400平方米的非遗展馆,方便各界人士参观了解;通过举办展示展演、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激发人们对非遗的热爱和探究。
未来,长安区将不断探索创新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模式、新路径,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文/图 记者 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