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这个店,不仅把老家丹凤的特色面食带给了南京市民,而且店里员工也是丹凤老乡,也带动了老乡增收。”说起在江苏省南京市开的陕西面馆,今年31岁的陕西小伙耿威很是自豪。
近年来,江苏和陕西不断深化劳务协作,通过共同打造劳务品牌、技能培训、人社工作进园区等方式,提升陕西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让务工人员实现由“靠力气挣工钱”向“凭技能拿工资”转变,架起了政府与企业、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增收致富桥”,帮助陕西群众增收致富。

在丹凤县火车站广场上,657名外出务工人员乘坐15辆“春风行动”点对点务工专车,启程前往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浙江温岭、西安等地,开启节后返岗务工之旅。新华网 杨喜龙 摄
劳务品牌培训技能 助增收
耿威是陕西省丹凤县人,自幼随开面馆的父母来到南京生活,在浓郁的面食文化氛围中成长。2017年,24岁的耿威大学毕业后,接手父母在南京市玄武区中央路的餐馆,更名为“陕西娃特色面馆”,并扩大经营,年收入从原有的50万元提升到年收入 350万元,带动丹凤10名老乡稳定就业,被认定为“丹凤厨工”劳务品牌旗舰店。
据了解,苏陕协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近30年间不断深化,双方开展了多项常态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在苏州市,举办苏陕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工作培训班,指导两省劳务品牌引领单位之间开展战略合作,通过跨区域劳务品牌产业资源对接,实现劳务品牌共建、资源共享。
近年来,丹凤县打造“丹凤厨工”劳务品牌,以运营机构、培训及实训基地、评价中心、孵化基地、职业介绍机构、驻外劳务工作站“六位一体”的建设模式,辐射西安、南京、温岭等地。目前,累计带动丹凤当地农村1.2 万人就业。其中,带动脱贫人口就业3000余人。“丹凤厨工”被认定为陕西省级劳务品牌。
2018 年,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耿威创办起2个陕西特产专营旗舰店,大力推介丹凤土特产,将家乡的红酒、木耳、天麻等农特产品销往千里之外的南京,实现年营业收入1600万元,带动了6名乡亲就业。目前,耿威已在南京安家落户,成为丹凤在南京新市民的代表。
“我在南京创业,苏陕两地的人社部门,不仅给我们的员工做了技能培训,还在公司注册、店面整体环境改造提升方面给予了帮助指导。”耿威说,今年开工后,计划安排店里的老员工们参加人社部门的一系列培训,提升他们职业技能,为南京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苏陕劳务协作搭桥梁 促就业

在洛南县体育场,陶小全(左前)乘坐“春风行动”点对点务工专车,起程前往江苏常熟返岗务工。新华网 杨喜龙 摄
“在汽车座椅厂工作后,我一个月工资能拿到60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收入,我们家一年收入能到七万元以上。”陶小全说起在江苏常熟打工的收入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据了解,2024年,通过苏陕劳务协作渠道,陕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江苏就业1.21万人。2024年,洛南县人社部门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金秋招聘月”“百日千万”“春暖农民工”等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全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7.53 万人,创经济收入 12.6 亿元。其中,苏陕劳务输出2126人,脱贫人口就业915人。
今年49岁的陶小全,家住在洛南县陶川社区。2023年,陶小全参加了洛南县人社局组织的岗前技能培训,通过认真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岗前面试和焊工基础,通过人力公司介绍后,被江苏常熟一家汽车座椅厂录用。
在汽车座椅厂工作后,随着陶小全务工收入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一家4口人的生活状况。陶小全把孩子送到了更好的学校上学,两个孩子成绩也提高了。目前,大儿子已经在西安邮电大学就读大二,小儿子也上了小学。
“苏陕劳务协作让我有了固定收入,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陶小全说,今年将继续在江苏努力工作,会多参加一些提高岗位将技能的培训,希望能涨工资,让家人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人社工作进园区 优服务

在岭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智慧工厂车间,作为工人的洛南当地村民搬运菌棒。新华网 杨喜龙 摄
“我们就近吸纳了白川、药王等村210余名群众入厂打工,人均年增收5万元,真正实现了咱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岭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丹说。
位于洛南县四皓街道药王村的岭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距县城6公里,属苏陕协作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6亿元,是目前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生产智慧工厂。
近年来,洛南县与国内一流食用菌龙头企业山东七河集团合作,规划建设了具有科研、生产、培训、示范、销售五大功能的现代化产业示范园区。位于园区西区的 7.9 万㎡食用菌菌棒和菌种生产智慧工厂,实现食用菌生产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刺孔全程自动化。目前,主要生产香菇、金耳等食用菌菌棒,实现年产值10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
同时,当地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进园区,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抓手,聚焦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千方百计扩岗位、提技能、促匹配、优服务,保障农民工稳定就业,持续提高就业质量。
“建立的‘园区+基地+农户’模式,为全县16个规模化香菇栽植基地提供优质的菌种、菌袋及免费的技术培训,带动2561座食用菌大棚,累计解决就业4000余人。”王丹说,政府利用衔接资金为全县217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每村量化100万元入股到公司,保本分红,每年每村分红5万元,各村利用“红利”设立公益岗位解决就业2000余人。
“接下来,陕西省各级人社部门将持续以‘人社工作进园区’工作为抓手,选派人社服务专员对接企业,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针对园区企业不同时期用工需求,持续完善缺工快速响应机制,指导相关培训机构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及时满足企业多元化用工需求,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让老百姓就业增收。”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蔡钊利说。(杨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