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寒假落幕,AI的风,搅动了写作业的浪潮。
假期尾声赶作业并不稀奇,不一样的是:曾经,一夜不寐创造写作业“奇迹”,往往伴随苦思冥想、抓耳挠腮,指望瞬间爆发的“小宇宙”;这次,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成了不少中小学生的“作业救星”。
除了赶作业,用AI写征文作品、做PPT、写检讨书……AI的触手已经延伸至教育的多个领域。发现学生用AI代写作业,家长怎么办?如何创新学习任务,防止青少年儿童认知思维被“外包”?同时,AI时代的基础教育,又将何去何从?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家长、老师、学校及专家,进行深入调查。
AI“潜入”寒假作业
几天前,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陆女士发现,手机里一款AI软件记录着关于算术题和古诗词的内容,孩子出题、AI答题。“最近家里大人讨论过这些软件的功能,孩子听到后利用玩手机的时间向AI求助了。”陆女士说。
无独有偶,网络社交媒体上,江苏、四川等地一众家长发帖称,曾发现孩子用AI答题,担心“自家娃养成学习偷懒的习惯”“作业都会,考试全废”,并限制其使用手机。
相应地,也有家长分享亲自指导孩子用AI写作业的过程,对“丝滑智能体验”赞不绝口。“从排版布局到色彩搭配,都得到了一定的灵感。”北京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假期里,他陪着孩子用两款AI工具分工协作,生成关于“北京中轴线”主题的手抄报,再让孩子参考着画到纸上。
记者就此现象与北方地区一所中学合作开展问卷调研,截至发稿时共收回724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完成寒假作业时“用过DeepSeek、豆包、Kimi等各类AI工具”的学生占比达40%。这些学生中,用于“解题与学习辅导”“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占比最高,分别为31%、28%;应用度排前三的科目为语数英,分别为30%、13%、10%。
一名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在日常学习中摸索使用AI。“遇到不太会的问题,就把它当搜索引擎用,如果答案还看不懂,会继续追问。”该学生说,AI提供的角度有时会让自己眼前一亮,但偶尔也会出错。
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学尝试主动设置议题,将AI纳入作业范畴。例如,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一道五年级寒假作业题为,借助AI创作一副融合家人名字与祝福语的春联。该校教学主任佟蕊说,这项作业目的是引导孩子们了解AI,并尝试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除作业外,不少学生使用AI工具写征文参赛作品、做PPT,甚至写检讨书等。记者了解到,已有学校考虑上线学生作品“AI率”检测平台。
“检测不是目的,重在反向推动孩子们有意识地思考和探索跟AI打交道的方式,做机器的‘主人’。”华北地区一中学负责人介绍,关于“AI检出率”的阈值设置,仍需作为课题深入研究。“不会‘一刀切’,将根据年级、学科、作业内容等实际情况设计柔性标准。”
AI代写,还是AI辅助?
多位受访者表示,探讨AI代写作业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如何创新作业等学习任务形式,以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防止认知思维被“外包”。
AI辅助和AI代写,边界在哪?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马占宇认为,关键要判断技术的介入程度。AI强调辅助工具的“客体”属性,技术仅承担信息整合、结构优化等离散任务,决策过程由人类思维主导;AI代写则将人的“主体”属性让渡给了机器,创作过程中少了人类的深度参与和批判性思考。
长期依赖AI代写,存“认知外包”风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说,对于青少年儿童,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为了锻炼思维能力、促进认知发育。若AI长期“越俎代庖”,可能造成学生发育阶段的“思维短路”。“另一方面,人机协同成为必然。”余胜泉表示,教师、学生、技术等共同构成新型教学结构,用AI辅助增强人类认知的潜能有待进一步释放。
新生代中小学生作为智能时代的“原住民”,接触、使用AI将更频繁和熟练。受访者认为,家长、老师应夯实自身数字素养,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思维的主体性,讲清AI作为辅助工具的用法和逻辑,鼓励其科学拥抱AI的同时,认识到AI的局限。
同时,传统的机械化、重复化、指标化的作业模式亟待升级。一方面,基础性作业应适量,以切实为学生减负;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科交叉融合,设计基于真实情景、贴近生活的开放式作业,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动手探索中学习知识、锻造思维。
佟蕊举例说,在自主制作营养餐的实践性作业中,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请教他人,探究食材营养搭配、烹饪方法、口味偏好等,既能应用到生物、数学等领域知识,还能锻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建议,以过程性评价牵引作业等学习任务形式的变革,积累过程性数据,分析学生创意思考的关键步骤。马占宇表示,还应加强中小学生AI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使用技术的能力。
基础教育走向何方?
AI时代,人们需要重新思考作业的价值,更需要再一次审视教育的本质。
基础教育生态正在变化,评价指挥棒改革走向深入。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破除重分数轻素质的片面办学行为。全国各地正在主动求变,例如,2023年北京开始施行“新中考”政策,减少了计分科目,物理“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新政策旨在把学生从“刷题”中解放出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I技术也在重构传统教学课堂。记者调研了解到,北京、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中小学,已探索搭建多元的AI应用场景,赋能人才培养、教育管理、教学评价等。例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利用智能系统生成学生“学习画像”,辅助教师因材施教定制学习计划。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参考课堂教学智能诊断报告优化教学方式。
“不能神化AI,更不能低估AI。”多名受访专家分析,教育变革一直随社会发展进步动态演进,并非AI浪潮下的“急转弯”,同样也不会“一蹴而就”。但在信息爆炸、知识易得的时代,为使人才培养适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教育势必乘着AI的风,加快深入到以育人为本的核心腹地。
唐亮认为,AI时代,尤其需要增强人性的光环,伦理道德意识、人文关怀、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和沟通协作能力等更显重要。马占宇表示,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需要“AI+”复合型人才,以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和行业数字化转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课程处主任石岩说,AI能帮老师更精准掌握学生情况,开展个性化辅导,有效推动教育回归因材施教,“教学效率提升后,节约的时间又能促进学生的兴趣探索、体育锻炼等”。
北京一名中学教师认为,未来,老师的角色将从知识传授转向学习引导,应主动适应时代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创造等高阶认知能力。此外,受访专家表示,各方还应防范算法偏见、数字成瘾等风险,保护好未成年人隐私。积极利用AI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避免产生教育数字鸿沟。
AI正与万物磨合,与教育磨合。曾经广播、电视、互联网相继诞生时,都曾掀起关于技术对教育影响的讨论,AI也将同样内化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教育形态如何嬗变,它的核心目标都是培养身心俱泰、全面发展的人。”余胜泉说。(记者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