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振兴学堂”-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 02/ 19 10:35:36
来源:群众新闻

大山深处的“振兴学堂”

字体:

  旬阳市棕溪镇王院村全貌(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王院村“振兴学堂”魔芋产业培训现场(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位于旬阳市棕溪镇王院村的“振兴学堂”,近3年累计培训学员2.4万余人次。是什么吸引西安市、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等地的党员干部翻山越岭来这里“取经”?

  2月12日,参加完安康市两会的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刚回到旬阳市棕溪镇王院村,就接到了西安市长安区砲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易永斌的预约电话。

  “40多名学员,为期2天,培训内容包括了解王院村的发展历程、参观产业园区建设……”陈分新一边听,一边记。挂断电话后,他在“振兴学堂”师资库里选择了合适的讲师,并拟定了详细的课程计划。

  “这几天,每天都接到预约电话。从党性教育、理论政策到农业技术、基层治理,学员想学什么,我们就安排相关老师讲什么。”陈分新说。

  一个地处秦巴山区的小山村缘何能吸引众多干部群众前来学习?这还要从陈分新的经历说起。

  扎根 “振兴学堂”的创立

  1992年,陈分新担任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村里交通闭塞、水电不通,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30多年来,他带领村民修公路、拉电线、建学校、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如今,王院村已建成产业孵化园、烤烟种植示范区、富硒林果种植基地、魔芋种芋繁育基地、肉牛养殖基地等“一园一区五基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百万元,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这些年,陈分新当选全国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王院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王院村党支部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陈分新与村民携手奋斗的历程。

  王院村的蝶变吸引了不少党员干部前来“取经”。“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们想建起乡村振兴理论政策学习和工作经验交流的平台,通过培训补齐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短板,共谋发展。”陈分新说。

  2022年3月,王院村“振兴学堂”应运而生。学堂致力于发挥王院村典型引领作用,打造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讲堂、提升农民专业技能的课堂以及培育文明新风的学堂,让新思想、新技能、新机遇在乡村碰撞融合。

  深耕 课堂内外的实践

  在“振兴学堂”,参观王院村村史馆是“开班第一课”。村史馆展陈分为印记、奋斗、榜样、传承、展望5个板块,结合丰富的图文和实物资料,展现王院村村容村貌变化、产业发展轨迹和父老乡亲的奋斗历程。

  根据学员工作实际,“振兴学堂”设计了如何成为合格党员、怎样当好基层党支部书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等课程,激励学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发展信心。“从模范村的‘振兴学堂’中汲取力量,感觉干劲更足了。”棕溪镇华峡村党支部书记华海荣说。

  “振兴学堂”还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融入“擂台”“竞赛”等活动。学员比思路、晒实绩,在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了不少推动乡村振兴的好点子。

  看到王院村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华海荣打开了思路,回到村里带领村民建起养殖基地,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群众种植牧草增收。

  随着学员越来越多,王院村“振兴学堂”的培训内容也与时俱进,安康市委党校、旬阳市委党校教学点先后入驻。“振兴学堂”建起包括专家学者、农技人才、致富能手在内的“师资库”,以“缺啥补啥”为原则,开设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课程,形成了现场实训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我们优化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培养了一批乡村振兴工作的‘行家里手’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陈分新说,目前“振兴学堂”学员覆盖范围已拓展至西安市鄠邑区、长安区,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等地和省内多所高校。自开班以来,累计培训学员2.4万余人次,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辐射 课堂激发的活力

  王院村村民柯尚林是“振兴学堂”最早一批学员。在这里,他的烤烟种植技术上了一个台阶,还接触到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理念。

  “专家授课,加上自己摸索,我的理念和技术都在更新。村上指导我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实现年产值120万元,带动周边40多名群众务工增收。”柯尚林说。

  像柯尚林一样,不少从“振兴学堂”走出来的学员在乡村沃土上大展身手。而学堂的讲台上,也活跃着一批“土专家”,以实践经验反哺乡村。

  “土专家”邱德海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魔芋种植能手,也是“振兴学堂”讲师。他讲的魔芋种植及管理课很是“抢手”。

  “也算不上老师,就是分享些自己总结的技术和经验,让乡亲们少走弯路。”邱德海说,能带动群众一起致富,他很有成就感。邱德海带动50余户农户种植魔芋,实现增收。

  “振兴学堂”还是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借助学堂阵地,王院村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孝义文化教育,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人心。

  “振兴学堂”带火了乡村人气,也成了王院村拓宽特色农产品销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名片”。今年,王院村还建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帮助孩子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同时,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我们将办好办活‘振兴学堂’,打造乡村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主阵地和新农人培育交流的平台,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陈分新说。(记者 董剑南 通讯员 邹一铭)

【纠错】 【责任编辑:杨喜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