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移动的“救命神器”让急救更及时-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 02/ 19 09:21:28
来源:群众新闻

AED,移动的“救命神器”让急救更及时

字体:

  近日,广州男子砸陌生人车窗拿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救父亲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原来,砸窗男子的父亲突发心梗、急需救助,看到车主的车上贴有AED标识,联系未果后,破窗取走AED救人。事后,拿走AED的男子承诺赔偿损失,车主则表示不追究任何责任。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医院之外。AED因便于携带、易于操作,被誉为“救命神器”,可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为何会选择在车上配备AED?这样的做法值得效仿吗?如果有人真的破窗使用,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车上配备AED,让“救命神器”流动起来

  如今在陕西,不少人员密集的场所都能看到AED。2024年7月,中国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红十字系统在公共场所布设的AED已超过6.5万台。

  然而,在车上配置AED,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紧急情况下,这些车辆可化身“移动急救站”,助力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我们在队里的3辆救援车上配备了AED。”2月13日,咸阳市渭城区曙光救援队队长王树生告诉记者。

  “队员们在应急救援和日常训练中,经常会用到AED。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中,救援队员通过使用AED,成功让一名参赛者恢复了呼吸。”王树生说,他还和一名救援队员在私家车上也配置了AED,并在车上张贴“内有AED、应急可破窗”的标识。

  近年来,越来越多车辆具备了远程开锁功能。“如果有需要,可以通过车贴上的电话联系我远程开锁。如果情况紧急需要破窗,我也理解。玻璃砸坏没关系,东西用了才有价值。”西安市民冯艳茹说,她是在单位工会组织的急救培训后才了解AED。去年,她花1万多元购买了AED,放在自己的车上。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很多可车载的AED设备,售价在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AED价格比较高,有能力的人可以在车上备一台,遇到突发情况时,不仅能帮助自己,还能帮助别人。”冯艳茹说,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提高急救意识,掌握相关急救技能。

 会用敢用,才能发挥作用

  “当一个人心脏骤停时,其急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一旦超过‘黄金时间’,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呼吸心跳很难恢复。”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救科副主任彭卓说,如果用AED尽早除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相对较高。

  “我不是医生,也能救人吗?”面对AED,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对此,彭卓表示,使用AED其实并不难。AED自带电子显示屏,且有语音提示功能,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即可根据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进行操作。

  彭卓说,如果遇到有人丧失意识、呼吸脉搏消失,假如附近有AED,那么,除了拨打120急救电话,还可以呼叫身边的人尽快获取AED。在等待AED的过程中,可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在使用AED时,只需要开启电源,将电极片贴在患者皮肤的正确位置,AED就可以自动识别患者心率,识别到可除颤心率后,AED会提示按下按钮进行除颤。需要注意的是,在救助溺水人员时,要将溺水人员放在干燥的地方,并擦干其身上的水分后,再使用AED。

  同时,彭卓还提醒配备了AED的车主,注意AED放置的位置不仅要便于拿取,还需固定防撞,避免温度过低、潮湿,以保持其性能和安全性。“AED需要定期维护、检修,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彭卓说。

 破窗使用AED救人,担责吗?

  “只有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获救机会。”在采访中,王树生、彭卓表示,他们时常会举办急救知识培训,让更多的人提升应急救护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关键时刻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紧急情况下,未经许可破窗拿AED救人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在采访中,不少人对此表示疑问。

  “破窗使用AED救人在法律上属于紧急避险行为。”陕西华格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小禹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不承担责任或仅在特定情形下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然而,考虑到可能对车主造成的直接损失,如车窗损坏,紧急避险人通常需要补偿车主的合理损失,包括车窗的维修费用和AED电极片的更换费用。

  也有人担心,遇到心脏骤停患者,如果自己施以援手,最终并没有抢救成功,是否会陷入法律方面的困扰?

  对此,王小禹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意味着,即使是非持证医护人员或专业救助人员,在紧急情况下使用AED实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记者 刘芊羽)

【纠错】 【责任编辑:杨喜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