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春分之后,在陕西省紫阳县,连绵茶山已披上新绿。茶农指尖翻飞,嫩芽簌簌入篓。
“明前茶一天一个价,天天卖好价!”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茶农袁光发一边采茶一边说道。他家种植的18亩陡坡茶园,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团队指导,采用“一季采茶、三季养树”高效栽培模式,近两年年均收入达20万元,今年开采仅7日,鲜叶收入已逾7万元。

焕古镇是紫阳县茶叶品质最优的核心产区。但长期以来,由于其茶园坡度陡、管理难度大、亩均产量低,焕古镇茶叶产业一度发展乏力。
国家高校院所科研技术专家的到来,为焕古镇茶产业的发展带来春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曾建明,清楚记得10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时的感受:“茶山陡得令人惊心,茶农如壁虎,采茶似攀岩;仰头看茶山,帽落而不觉。”但他认为,这里也具备气候立体、硒元素富集的特点,容易做出高品质的茶叶。

经过调研走访,曾建明团队一方面进行技术示范,解决茶树粗放种植的问题,一方面帮助焕古镇建立标准化茶园,并将机械化逐步引入茶叶生产。
202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帮扶项目——紫阳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支持下,曾建明团队进一步帮助焕古镇确立“压产、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在种植端建立陡坡茶园优质高效栽培模式等一批技术标准。
焕古镇党委书记孟庆国告诉记者,科技帮扶为当地茶产业带来了显著变化。“以焕古镇焕古村为例,503.9亩项目示范茶园2024年的采茶收益比2022年增长超过46%。”
在茶叶加工端,项目团队联合当地一家茶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研发出紫阳毛尖新产品“硒香茶”。“在改进后的生产工艺加持下,企业实现名优茶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也使产品保持手工茶的品质和风味特点。”该家茶企负责人刘小军说。据了解,“硒香茶”生产工艺已免费向当地茶企开放推广,紫阳县已有120多家茶企将“硒香茶”作为公司主导产品进行生产。
科技帮扶助力,使当地茶产业焕发生机活力。如今,焕古镇已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发展茶园3万余亩,茶叶综合产值超8亿元。
紫阳县委书记向德刚表示,科技帮扶项目集成了多个环节的关键技术,为破解茶产业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从陡坡茶园种植到制茶工艺升级,专家团队帮我们打通了‘种好茶、制好茶、卖好茶’的全链条。我们已在全县因地制宜推广这些技术模式,让科技真正长在泥土里,结出更多富民‘金叶子’。”(记者邵瑞、张斌)